台灣生活十大批判
儘管台灣生活有眾多可以欣賞的地方,但有一些嚴重的結構性問題不容忽視,中評作為外來過客可以看得一清二楚,但本地的政治領袖及社會賢達不知是無意還是別有用心的再三忽略,令人無語。
中評不客氣的說幸好自己不是台灣人,總有一天會離開,要不然真的每天都會急死氣死,慢慢的看到這個號稱亞洲民主典範的小島繼續沉淪下去,邁向萬劫不復之深淵。
1.
意識形態混亂
全島上下台獨或獨台意識高漲,每每自稱自己是獨立國家,但日常生活中經常用上源自對岸的民國多少多少年來紀事,當想起今年是民國110年,除了頓感時空錯亂之餘,也徒增加中評等外來人的計算負擔。這些都歸咎於“中華民國來台灣,中華民國在台灣,中華民國是台灣”的怪胎論述,搞到自己都說不清。
2.
政府前瞻性欠奉
台人自詡的民主政制,其實會導致很多政治上操作都以選舉為依歸,造成很多短視的政策出台,具前瞻性的戰略眼光基本欠奉。簡單例子就是所謂護國神山的台積電,其誕生早在蔣經國的維權時代,自此之後就無以為繼。另外就是應對中國大陸的崛起,足足有30年可以跟北京討價還價,結果折騰到現在根本一點籌碼都沒有。
3.
反共遺風猶在
儘管台灣已遠離威權統治,但思維上卻繼承兩蔣時代的教誨,繼續仇視醜化對岸。當初武漢爆發疫情,台灣社會上下瀰漫著幸災樂禍的心態,足以讓祖國同胞心寒。另一方面,在美日等外國政府面前卻情不自禁矮人一截,從禁航班、萊豬、核廢水到疫苗,無一不流露出台灣政府反中媚外賤骨頭的性格。
4.
經濟發展有限
台灣作為一個海島型經濟體,內部市場容量有限,反共反中意識形態妨礙進一步向大陸開放,本身又對其他國家吸引力不足,加上台灣社會少子化異常嚴重,所以除了高科技個別領域外,島內經濟發展相對局限。
5.
社會願景狹窄
正因為台灣定位不明,既不願統又不能獨,未來發展方向模糊,面對經濟困局,對岸壓迫日甚,政客們不思求變,不但不能帶領全台上下開拓宏大願景,反而樂此不疲的互噴口水,繼續死守老路。迫使全島民眾緊抱著小確幸心態,面對茫茫前路只剩下虛無縹緲的無力感。
6.
基建推進緩慢
中評生平是第一次去台灣,一年以來感覺除了台北市某些中心區域外,島內的其他地方都比較陳舊,滿佈門面髒亂的舊式住宅商鋪,基礎設施亟待更新,未幾花蓮就爆出台鐵重大事故,實屬遺憾。另外居住地旁邊得知將修建新地鐵,短短幾個站的線路預計竣工時間居然長達10年,島內其他基建建設也大概如此,龜速前行。
7.
國際化程度較低
台灣政府經常吹噓和歐美國家關係密切,但全島的國際化程度偏低,市面上一般只看到中文招牌,政府及傳媒信息也以中文為主,英語教育也不太重視,國小一年級還在學ABC,難怪當時陳時中可以沾沾自喜的端出寫給世衛的英文電郵,號稱如何提前警告世界有關武漢的疫情,官方層面的英文程度可見一斑。
8.
市容缺乏亮點
台灣市面除了相對老舊以外就是亮點欠奉,到處主軸都是吃吃喝喝,夜市之外還是夜市,彼此之間沒有太大區別。城市建築 風格也雜亂無章,怪不得不少大陸遊客覺得台灣市容比三四線城市還差。
9.
公立教育強度較低
中評小孩就讀附近國民小學,奇怪的是台灣國小一般只上半天課,中午放學後大部分學生就轉送到所謂的安親班看管,白白浪費半天的學習時間。另外學習內容也較淺白,國文識字量不算高,英文更是開玩笑,估計是因為全台灣大學開得太多,不需要努力讀書都可以考得上,導致整體學習水平下降,國際競爭力堪憂。
10.
交易服務不便
中評近年在大陸生活,已習慣出門不帶鈔票信用卡,一部手機跑天下。但來到台灣就回復到現金生活模式,收到水電煤單就乖乖到便利店繳費。到銀行辦理外匯也較麻煩,外來人想兌換點新台幣都層層設防,想起香港外匯來去自由,真是可貴。
Comments
Post a Comment